English

传统美学的突围之作

1999-05-06 来源:光明日报 一土 我有话说

人人都知道,美学需要变革、需要开拓新生面。

但这又谈何容易!一方面要走出传统美学的困境,另一方面还要保持美学的学科尊严。大智者知难而退了,只留下那些执着的探索者,杨曾宪就是其中一位。《审美价值系统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),是他继《审美鉴赏系统模型》之后,又一部美学探索力作。探索之路是艰难曲折的。从《价值》的《序言》中我们得知,起初,杨曾宪也是沿着传统美学的原有路径着力于破解“美的本质”之类形而上难题的。但随着探索的深入,他终于明白了,由此下去是难以走出美学困境的:前人已经下了那样多的“美”的“定义”,美学不是依然缺少生机吗?当下的所谓美学危机,实际上正是哲学美学的危机,正是由于哲学家们纷纷放弃对“美学本质”的思辨所造成的。因此,要使美学突破危机,关键并不是要给“美”再下新的“定义”,而是要使美学学科“独立”于哲学,将美学纳入社会科学范畴。杨曾宪所建构的人类系统美学就属于社会科学美学。

正因如此,杨曾宪这部著作从传统美学眼光审视,是出“规”破“格”的。而这,也就是他所追求的效果:学科“革命”,必然要扬弃传统规范。但新的美学本身却并非不要规范。恰恰相反,作为国内第一部社会科学美的著作,他特别强调学术规范。作者在《导言》中便自立了“四项评估标准”:理论内核的不可证伪性、理论体系的包容性、理论的阐释功能与发现功能。据作者介绍,《价值系统》从执笔到完成用了整整十五年时间,这正是他用这四把尺子反复自我验收、自我修正的缘故。因此,今天,《价值系统》所带给我们的,不仅是新的美学模式,也是新的学科规范。根据这一规范,检验美学生命的尺度不再是概念的自我诠释,而是对现实审美现象的充分阐释,是对审美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。《价值》所可能激起的阅读兴趣,或许正在于此,那些哲学美学难以解释的审美现象,在《价值》这里被轻易解决了。

譬如“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”,《价值系统》告诉我们,这是由于任何审美价值的现实生成都要受“审美价值距离”的制约。“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”只创造文化价值,文化价值并不等于审美价值。只有那些能与寻常文化价值客体拉开距离(“审美价值距离”)的文化产品才能称为美。这就是“难能为美”的规律。《审美价值系统》的价值,就在于它发现并提炼出许多这样的“美”的客观规律。

当然,现实的审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,《价值系统》能否经得起审美实践的充分考验,只有留待时间检验了。但它另辟美学研究新径的意义却是值得肯定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